浅谈审计中如何发现疑点
一、从异常数字中发现问题。从数字值的大小变化发现异常数字。首先要把握经济业务本身量的界限。比如一个单位的库存现金每月结余在3000-5000元之间,而某月达到10000元且连续数月保持此额度,单位的现金收支无波动,库存现金增加就是异常数字,需要作进一步的审查,以便弄清疑点。
二、从账户入手,全面核查资金开户情况。审查账户的数量、开户行、批准手续是否完备,开户是否合规;对资金来往情况与银行对账单逐笔核对,对较大的资金活动情况和有疑点的资金运动,到开户行审查,并跟踪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从资金活动的走向看,有无多头开户,转移资金,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三、对自制收据进行重点审核。一些单位违规使用自制收据收取租赁收入、管理费等其他杂项收入,且未将其缴入财政专户。这时,要对自制收据的存根联跟记账联进行逐一核对,看有无存在收入未入账的情况。另外,要对会计凭证中偶尔出现的自制收据记账联增强警惕性,因为这往往成为牵出“小金库”的突破口。
四、前后单据进行比对。对被审计单位收取的房租、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收入、保证金退付情况等多加留意,与前期收入情况相对照,看是否有未入账的收入。
五、现金和固定资产监盘。采用突击式的方法对现金进行监盘,“小金库”有时会露出尾巴;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车辆、办公设备等进行监盘,再与固定资产帐相比对,了解账外资产有无来源于“小金库”资金。
六、对往来账进行核实。在运用自身判断的基础上,对单位可疑的往来账项进行重点核实,比如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长期挂账既不结算也不清理。
有些财务违规问题通过审阅、核对等方法,可以在会计资料中直接找到线索或疑点。但是,有问题的被审计对象也在研究如何对付审计人员,在审计监督检查不断强化的同时,财会人员的舞弊手段也越来越高。所以许多问题,如屡禁不绝的“小金库”、“账外账”等,审计人员就很难从会计资料中直接发现线索或疑点。因此,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审计会计资料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会计资料外的信息,以此发现问题:
一、审前调查。搞好审前调查,对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线索至关重要。在实施审计前,只有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职能、财务管理体制、内控制度、人员、机构及所属单位等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的情况下,才能总揽审计项目全局,把握审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得到很好地执行,财务违规的可能性就小甚至没有;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虽健全但未得到很好地执行,财务违规的可能性就大,有时性质还比较严重,甚至存在个人经济问题的可能。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与执行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并抓住被审计单位财务违规的重点环节,或发现个人经济问题的线索。
三、会议记录、纪要及重要文件。一般单位的重大投资、福利发放、财务计划安排、固定资产出租处置等都通过会议研究讨论决定。会议记录、纪要有讨论过程的详细记载,结合有关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核对,往往能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线索。
四、经济合同。查看经济合同并判断合同订立事项的合理性,合同约定的各项条款是否合法有效。通过查阅合同可以反映单位经济业务开展情况,也能了解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五、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全面反映了单位一年的情况,全年的重要事项、重大投资、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工作开展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较全面的归纳,比财务数据更广,结合财务资料,有助于搜集全面信息,获取所需数据,以此发现审计疑点。
六、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许多行业的都实现了业务及会计核算电算化,从手工处理发展到计算机处理。审计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和审计软件对某一类经济事项进行查询、筛选和分析,确定审计重点,锁定疑点线索,并就计算机筛选出的审计重点和疑点线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延伸调查。
七、举报线索。在审计组进场前或审计过程中,有可能会接到知情人提供的或有关部门(如纪委、组织部)转来的举报信、举报电话等。利用审计公示中公布的举报方式,借助社会监督的力量,有时也能获得审计线索,这些线索对于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对于接到的举报线索,也要判别其可信程度,警惕利害关系人利用虚假举报信息,浪费审计组的人力,消耗审计人员的精力,干扰审计人员的视线。
总之,审计疑点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只要按照这些方法,举一反三、多问几个为什么,及时总结,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审计方法,从而实现审计目标。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100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