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风险及对策
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膨胀,债务风险凸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地方政府债务的实质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
1、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是债务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二是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中的某些欠缺是形成债务问题的根本原因;三是现行党政干部考核机制是推动债务问题形成的内在因素;四是地区竞争日益紧张和银行放贷政策宽松是债务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五是主导发展模式是债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六是对政府性债务统筹监管的缺乏是形成债务风险的温床。
2、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客观地说,适度的政府债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破坏了地方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一是政府债务已成为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并呈现失控趋势;二是基层政府运行的债务依存度高,债务包袱十分沉重,偿债压力大;三是加剧了财政金融风险,埋下了巨大的社会危机隐患;四是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金依存度大,土地被地方政府债务“捆绑”;五是加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完善防范风险机制,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是保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方面,关系政府信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建议从五个方面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一是严格控制政府性负债建设行为,坚决杜绝盲目、违规举债;二是建立政府性债务归口管理制度,明确偿债资金来源,制定偿债计划,落实偿债责任;三是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活现存土地资源,有效经营土地,使土地收益真正集中到政府手中。四是建立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债务预警机制,评价政府债务风险;五是清理消化镇(街道)政府性债务,加强对乡镇政府资金使用的事前监督,实行县级财政统收统拨,确保资金按预算用途支付,确保超收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偿还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