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 助力城市绿化工程高质量发展
淮北市审计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对投资审计的新问题、新要求,紧紧围绕审计署投资审计转型要求,巩固落实“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单一工程造价审计向全面公共投资审计转变、从传统投资审计向现代投资审计有序转变”要求,探索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聚焦主责主业,找准坐标定位,积极推进投资审计转型升级。2023年组织开展全市城市绿化工程专项审计调查,将研究型思维贯穿于审计管理和审计项目全过程,坚持“系统研究、聚焦主业、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原则,提出高质量审计建议,助力城市绿化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是下好“先手棋”,以研究强化审前调查。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该局充分践行研究型审计工作理念,在项目规划初期,就成立了调研小组,采取实地走访、分类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围绕绿化项目的区域性、周期性等特点,研究学习相关政策法规、部门规章,厘清各部门各阶段职能职责。对住建、公管、发改等主管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摸清我市绿化工程底数,全面了解我市城市绿化工程管理现状;积极与市纪委监委对接,掌握各单位自查自纠问题情况,分析研判潜在风险和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经过充分细致的审前调查,分析研判,最终确定5家部门单位的69个绿化项目,投资额6.64亿元进行重点抽查,占总投资的约30%。
二是下好“统筹棋”,以研究优化组织方式。深化“一盘棋”格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绿化工程专项审计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分管领导在现场指导审计组具体工作,随时协调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市县一体”、“上下联动”组织方式,统筹调配人力资源,抽调近20名审计人员,成立5个复合型绿化专项审计组,将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优势互补,组内既有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手,也有善于发现案件线索的能手,还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高手。采取分头实施,统一调度、集中研判的审计新格局。明确共同的审计目标、可融合的审计重点,既避免交叉重复审计,又节约审计成本,最大限度地了扩展审计覆盖面。
三是下好“联动棋”,以研究提高审计质量。与淮北市纪委监委构建了高效的监督体制机制,全力打好“政治体检”和“经济体检”组合拳。同频共振。落实贯通协作机制要求,采取绿化专项巡察与专项审计“同动员、同进驻、同会商”,采取“一周一调度,十天一汇总,一月一汇报”,做到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实时沟通,促进纪审监督质效的最大化。同向发力。统筹把握“纪检+巡察+审计”工作方向和工作进度,对协同工作中发现的“苗头”和“疑点”事项,纪检、巡察、审计人员共同调查取证,通过走访了解、现场核查、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不断拓展纪审协同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同享成果。在推进问题整改和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上,严格落实《淮北市审计局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题线索工作办法》要求,构建沟通高效、运行顺畅的问题移送、整改监督机制,向市纪委监委移送绿化工程领域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8件,19人被立案调查,实现了叠加效应,达到了绿化工程领域腐败专项整治的预期效果。
四是下好“整改棋”,以研究推动审计成效。淮北市审计局积极破题 “上半篇文章”与 “下半篇文章”统筹推进,提升审计质效。制度机制促整改。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与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贯通协作机制的意见》、《审计整改约谈办法(试行)》,建立审计整改联合约谈机制,对于存在未在规定时限内整改且未说明原因或原因不充分等情形,市委审计办、市审计局商市纪委监委机关共同对有关责任单位进行约谈,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台账管理促整改。将审计发现6大类58个问题,分为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向被审计单位明确整改事项、分类提出整改要求,限定整改时限。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实行整改销号制度,严格执行“交办-整改-反馈-审核-销号”闭环管理,做到整改一个、核实一个、销号一个。截至目前整改率已达到100%。目标考核促整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有力推动了管理层面体制机制建设和完善。截至目前5家被审计单位共制定、修订文件制度15项,废止制度1项;主管部门出台绿化技术导则1项,市级层面出台招投标规范性文件和工程造价行业监督管理办法4项。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100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