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无人机倾斜测量+激光雷达信息技术应用赋能绿化工程专项审计
近年来,淮北市审计局不断加大大数据审计力度,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着力实现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高质量转型。在2023年组织实施的城市绿化工程专项审计中,与专业测绘单位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手段,采用无人机倾斜航拍技术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全面核查绿化工程项目中乔木和地被植物主要特征指标,精细准确确定苗木数量、冠幅、胸径、地径等关键指标,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权威性。
一是数据采集。在实施城市绿化工程专项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本次审计涉及的绿化工程面积大、乔木数量多、品种复杂、铺装绿化色带不规则、错落交织。若采取人工清点方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工作周期长;若采取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很难获取有效的中小尺寸景观航拍影像资料,测量数据采集不全。审计组通过采集同一时段同一位置多个不同角度的、具有高分辨率的影像,获取丰富的地物侧面纹理及位置信息。基于航测数据,通过影像预处理、区域联合平差、多视影响匹配等系列操作,批量建立高质量、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由于项目范围大,先按照竣工图进行分区,再分别对分区汇总信息,得到各分区内乔木和地被植物的品种、竣工结算数量及特征指标数值。根据各分区苗木品种、竣工结算数量和主要特征指标制作标准数据结构表,用于后续外业核查比对。
二是应用方式。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采集乔木位置和地被植物边界信息。
一是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新增多个不同角度镜头,获取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倾斜影像,解决了传统航测采集的垂直摄影数据受限问题。应用倾斜摄影技术,无人机将依据指定的航线及参数设置,自动完成航拍任务,操作人员观察无人机位置及地面站实时飞行参数,同时获得同一位置多个不同角度的的影像及信息。
无人机操作
二是获取乔木位置、数量信息。得到数字正射图后,与已获取到的竣工图等矢量数据进行叠合对比,剔除不属于该项目范围的外围区域,结合项目分区情况,获取乔木的位置、数量信息。
三是采集地被植物边界信息。利用已有的空三成果,结合无人机影像进行立体采集,获取地被植物位置边界信息。对影像较为清晰的地被边界进行勾绘,初步统计出各块地被的类型、面积等信息。
(二)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乔木三维信息,提取胸径、冠幅、高度等参数。
一是外业扫描。利用激光雷达扫描仪,获取树木的点云信息。针对本项目区域内林木密度较大,采用人为增加特征点辅助自动配准的外业扫描方案。
三维激光扫描仪外业采集
二是点云配准。点云配准的目的是恢复相邻点云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使得相邻点云能够相互拼接形成整体点云数据。激光点云以自动配准为主,辅以人工手动配准。由于采用了人为增加特征点的外业扫描方案,相比常规方式减少了大量手动配准的工作量,效率成倍提高。
三是内业数据处理。点云数据配准完成之后,在此基础上利用LiDAR360软件自动提取乔木种子点信息,包含乔木位置、高度、冠幅和直径等,完成后可一键导出种子点数据。
点云内业数据处理
三是审计成效。
一是实现了“效”的提升。提高审计效率:无人机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通过高分辨率数码相机进行等距拍摄,飞行结束后通过专业软件制作现场效果图,结合竣工图纸,快速分析和查找疑点,从而节省了人力资源,缩短了审计周期。
二是实现了“质”的精准。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更精确地统计绿化工程中的乔木种植数量,与上报数据进行对比,有效地揭示施工单位在绿化工程中的少栽、漏栽等问题,使审计结果更加清晰、具有说服力。
三是实现了“面”的拓展。 对于传统审计方式中遇到的地形复杂、取证困难的问题,无人机技术通过高空精准定位拍摄、勘测项目原始地貌,精细取证,为全过程跟踪审计提供节点证据,减少审计监督盲区,有效解决了传统审计的难题。
无人机技术在绿化审计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精准度,还显著提升了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为绿化工程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同时还体现在对绿化工程投资审计的探索中,打破了传统审计模式的弊端,创新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广度和深度,也为其他领域审计积累和借鉴宝贵的实践经验,加快了传统审计向智慧审计转变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