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审计厅赴淮北市、宿州市督导包保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调研审计工作
8月26日至27日,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赴淮北市督导包保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调研淮北市、宿州市审计工作。


罗建国实地查看了淮北市工业集聚区孟沟和濉溪县城西沟黑臭水体治理情况。他指出,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推动,制定务实整改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他强调,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治理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民生工程,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对照整改要求,圆满完成整改任务。


罗建国就做好“十四五”审计工作等情况赴淮北市、宿州市审计局调研,了解市县审计局的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对两市审计工作成绩给予肯定。
座谈中,罗建国与市县审计干部亲切交谈,充分听取、认真回应他们的意见建议,并就做好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要坚持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入脑入心学、结合职责学,把牢审计机关政治属性,把讲政治贯穿审计工作始终,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反映发展、安全、环保、民生等方面深层次、普遍性、影响性问题,积极发挥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也要正视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包括体制机制、信息化支撑应用、工作力量统筹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加强前瞻性安排、战略性规划、务实性举措,提升审计工作成效。要坚持规范创新,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对标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内外审计工作先进经验,在审计计划安排、组织方式、技术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举措,勇于走在前、作表率,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着力打造专业、精细、特色的审计项目,以实实在在的审计成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创新规范立业”的重要指示。要坚持尽责担当,牢固树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审计工作理念,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保持“赶考”状态,将责任担当贯穿到审计全过程各方面,敢于说真话、报实情,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审计答卷,为推动安徽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罗建国分别赴淮海实业集团等审计项目现场走访调研,看望一线审计工作人员,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审计组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在淮海实业集团审计项目现场,罗建国强调,要客观反映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实事求是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建议,推动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依法审计与内部审计同频共振,推动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制,促进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协同发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濉溪县高标准农田审计项目现场,他强调,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握审计任务,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加强信息化手段运用,对高标准农田规划布局、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审计,为即将全面铺开的全省高标准农田专项审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更好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淮北市公安局、文旅体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现场,他指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全局观念,反映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难和瓶颈,支持优化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水平。


罗建国实地走访了安徽天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淮北市星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宿州和君纵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华瑞赛维(宿州)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企业项目建设、投资经营、安全生产、技术工艺、环保措施等情况,听取企业对营商环境、惠企政策的意见建议。


罗建国在调研时指出,审计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省政府第五次全会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加强“双招双引”要求,强化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成事的理念,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减负降费等政策落实审计,支持地方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宽广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吸引更多的长三角企业来皖落户发展,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绿色发展、安全生产,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期间,罗建国赴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他指出,要抓住皖北产业振兴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审计部门将积极支持园区高质量发展。

罗建国还实地走访埇桥区朱仙庄镇新河村,与村领导交谈,了解乡村振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百姓养老医疗等情况。他要求审计部门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推动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10036号


